|
安徽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
投稿时间:2018-01-21 |
DOI:10.3969/j.issn.1000-0399.2018.07.026 |
中文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并发症 IgM抗体 病毒核酸 预后 |
英文关键词: |
基金项目: |
|
摘要点击次数: 1905 |
全文下载次数: 0 |
中文摘要: |
目的 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4月至201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86例,对其流行病学、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实验室指标、临床并发症、血清特异性抗体、核酸的差异。结果 生存组患者白细胞计数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横纹肌溶解症的并发症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1例,阴性11例,生存组阳性43例,阴性3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为(5.2±1.26) lg copies/mL,高于生存组的(3.43±1.92) lg copies/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症状多样,相当一部分患者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死亡患者更容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横纹肌溶解,疾病早期白细胞显著下降、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阴性、高病毒核酸定量往往预示疾病重症化,死亡风险高。 |
英文摘要: |
|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