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口的诊断价值
投稿时间:2019-07-17  
DOI:10.3969/j.issn.1000-0399.2020.04.011
中文关键词: 主动脉  夹层  支架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图像处理
英文关键词: 
基金项目:
作者单位E-mail
刘文冬 230032 合肥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CT室  
刘斌 230032 合肥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CT室 lbhyz321@126.com 
吴礼明 230032 合肥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CT室  
吴兴旺 230032 合肥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CT室  
朱坤 230032 合肥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CT室  
陈晶 230032 合肥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CT室  
王斌 230011 合肥 安徽医科大学统计学教研室  
摘要点击次数: 1135
全文下载次数: 0
中文摘要: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MDCT)不同后处理技术评估主动脉夹层破口大小及位置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确诊主动脉夹层的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MDCT轴位图像、不同后处理技术[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对破口大小及位置的显示情况。利用MDCT轴位图像、MPR、VR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破口大小进行测量;记录夹层破口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侧的距离,与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测量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分别在MDCT轴位图像、MPR矢状位图像、VR图像分别测量破口的大小并记作CT-W、MPR-W、VR-W,比较3种测量方法的结果。在MPR矢状位图像中沿主动脉外侧缘、主动脉弓内侧缘,并在VR图像中分别测量破口距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分别记作MPR-OD、MPR-ID、VR-D,与术中DSA造影下测量数据(DSA-D)进行比较,MPR-OD、VR-D分别与DSA-D之间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MPR、CPR 对破口位置显示敏感度均为100.0%(20/20),VR显示破口敏感度为90%(18/20),MIP显示破口敏感度为0%。VR-W大于CT-W及MPR-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W、MPR-W相关系数0.963(P<0.05)。MPR-OD、VR-D与DSA-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R-OD、VR-D与DSA-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5和0.828(P<0.05)。结论 显示破口位置MPR、CPR图像更具优势。MPR矢状位沿主动脉外侧缘测量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与术中DSA测量数据相关性最好,利用此方法术前测量破口的位置,更能精准地为临床医生术前评估提供参考。
英文摘要: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