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皮用药联合浸润局部麻醉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镇痛效果 |
|
投稿时间:2021-03-17 |
DOI:10.3969/j.issn.1000-0399.2021.08.008 |
中文关键词: 利多卡因 血液肿瘤患儿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疼痛 镇痛效果 |
英文关键词: |
基金项目: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厅级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AHWJ2021b143),安徽医科大学校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9xkj189) |
|
摘要点击次数: 1581 |
全文下载次数: 0 |
中文摘要: |
目的 探讨表皮用药联合浸润局部麻醉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拟行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的109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4)与观察组(n=55)。对照组穿刺前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1 h后按流程置管;观察组穿刺前同对照组,穿刺后扩皮前在穿刺点上方皮内及皮下注射2%利多卡因0.2 mL。采用FLACC评分量表在穿刺时、扩皮时、插管鞘送入和退出血管时分别进行评分,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在操作后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儿疼痛分值。结果 PICC穿刺时,观察组患儿FLACC评分为(2.15±0.98)分,对照组为(2.44±0.9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扩皮、插管鞘送入及退回血管时,观察组患儿FLACC评分为(1.76±0.69)、(2.24±0.99)和(1.42±0.60)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评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干预方法和时间对疼痛评分具有交互作用(P<0.05)。两组患儿操作后疼痛程度存在差异(P<0.05)。观察组中重度疼痛程度(10.90%)低于对照组(35.18%)。结论 采用局部涂抹表皮麻醉剂,联合操作中使用浸润局部麻醉方式镇痛可有效降低儿童PICC置管操作引起的疼痛,促进患儿舒适。 |
英文摘要: |
|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
关闭 |